弘扬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军工冀忆⑪ 】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李勇
民兵队长李勇是晋察冀边区家喻户晓的地雷大王,擅长制造各式各样的地雷,炸得敌人心惊胆寒。聂荣臻曾在晋察冀边区大会上对李勇说:”你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了民兵的威风,不愧英雄称号,我们要向你学习。”抗战期间,成千上万的“李勇”奋战在敌后战场,他们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书写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畏强敌、反抗侵略的不朽篇章。
李勇,1921年出生于阜平县五丈湾村,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儿童团团长、抗日先锋队队长。1942年,其父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由于家庭困难,回到五丈湾村担任不脱产的民兵自卫队中队长。抗日战争期间,带领民兵大摆地雷阵,威震敌胆。被晋察冀边区司令部授予“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称号。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者还编写了《李勇对唱》《爆炸英雄李勇》《李勇要变成千千万》等歌曲,歌颂他的英雄事迹和带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李勇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1990年病逝于北京。
晋察冀边区的李勇发明了“枪雷结合新战法”。随后,引诱爆炸、驻地封锁、迎头爆炸、尾追爆炸等等,层出不穷的地雷战法让日寇闻风丧胆——在抗日敌后游击战场上,活跃着一支威震敌胆的“地雷勇士”,他们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星空中定格成永恒。在阜平深山的五丈湾村,“爆炸英雄”李勇当年的战友——年近九旬的郑作仁老人,将时空拉回到了70多年前……
郑作仁李勇战友。1922年出生于阜平县五丈湾村,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民兵,与晋察冀边区的著名爆炸英雄李勇一同参加了地雷战。1982年在阜平县离休至今。
培训直到闭着双眼也可以准确无误地
布置各种地雷才算毕业
那是1941年,我刚19岁。那年日本鬼子疯了似地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烧杀抢夺,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为反抗侵略暴行,保家卫国,边区各村的民兵普遍开展了地雷战。“地雷战是以逸待劳。要打好仗,关键要布好雷,这埋地雷可是个技术活儿,我和李勇第一批参加了边区的培训。”“原来想得简单,以为埋地雷不过是挖个坑儿埋上就拉倒了。经过培训才知道,布雷不仅要胆大心细,而且要头脑灵活,善于随机应变。”1941年3月,我们到阜平县罗峪村学习布雷技术。“印象最深的是练习夜间埋雷。白天训练时,用黑布蒙住眼睛,手里拿镢头、铁锨,身后背着地雷,在布雷教官指挥下一次次地练习,直到闭着双眼也可以准确无误地布置各种地雷才算毕业。”“培训只有短短的几天,真正的学习要靠在实践中摸索。埋地雷不仅要熟练,而且速度要快,埋好后还要印上牛蹄子、羊蹄子的蹄印,妇女、小孩的脚印,进行巧妙伪装。”郑作仁老人一边娓娓道来,一边闭上眼睛拿起个圆瓶子比划着,这里是弦,这里是引信,上面要放上踏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他对地雷的感觉,已经像对自己身体某个部位一般熟悉。伪装在浮土上擦出一层硬皮后 再将瓜叶揉烂
用挤出的绿汁滴在上面
1943年秋天,棉花白,谷穗黄,大红枣儿挂满枝头,群众都准备秋收了。就在这时,华北日军纠集4万兵力,准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五丈湾村是敌人进犯边区机关所在地阜平县城的必经之路。一天,边区领导指示五丈湾游击组,要以最大力量迟滞敌人行进速度,为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转移赢得时间。“李勇是当时五丈湾村的民兵自卫队中队长,他决定守株待兔,以地雷战打击来犯之敌。”“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地面上都蒙上了一层淡绿色的水锈,与埋雷的地面明显不同,伪装起来非常困难。李勇发挥大家的智慧,用手掌蘸水在浮土上轻轻地摩擦,待擦出一层硬皮后,再将瓜叶揉烂,用挤出的绿汁滴在上面。这样,就同原来的地表一模一样,丝毫分辨不出曾经埋过东西。”老人边说边拿手掌在身旁的水盆里蘸上水给我们示范。尽管由于年龄太大,手脚已经不如从前灵活,但他那个认真劲儿就像当年一样。这天,从王快过来的日军登上了距离五丈湾不到2公里的五凤岭,然后分成两路,一路沿大路行进,一路沿路南的河滩行进,企图包围五丈湾。这时,从平阳镇出发的另一路日军也来到五丈湾村东。几乎同时,三股日军都踏进了地雷阵,雷一声接一声地爆炸着,整个村子和附近的山坡都笼罩在烟雾当中。“我亲眼看见一个日本军官被炸起来老高,旁边一匹带白毛的东洋战马惊得竖起了身子。你看,就在那边的河滩边上。”郑作仁老人的手指向的地方,现在是王快水库的一部分,昔日与日本侵略者拼杀的战场,如今已经成为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敌人当年走过的山间小路,如今已掩映在密林中。静静的水面淹没了抗战中许多悲壮的战斗故事,但是,70多年的光阴却丝毫没有减弱老人对当年战斗的记忆。“那次战斗过后两天,日本鬼子为了报复民兵,再次卷土重来。看到这种情况,李勇带领大家用夜幕作掩护,悄悄来到大路上,在路面上画了许多圆圈,写上“地雷”字样,同时在路上埋了许多破铜烂铁,日本兵的探雷器失效了。第二天,扫雷的日军看见路面上布满圆圈,用探雷器一测,到处都有金属反应,就不敢贸然走大路。结果,沿着路边走,正好踏在地雷上,连汽车也被炸坏了。日军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朝村里盲目打了二三十发炮弹,顺原路返了回去。
战斗英雄邓世军,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爆炸大王李勇
创新快枪和地雷结合
一改地雷战只能守株待兔的做法
“快枪和地雷结合,是李勇带领大家在战斗实践中发明的战术,一改地雷战只能守株待兔的做法。”1943年5月11日早晨,李勇正在吃饭,忽听村东“轰隆”一声,一颗手榴弹炸响了,这是敌人来了的信号。李勇赶紧带游击小组埋伏在村东的山坡上。“跟着李勇的游击组员们,都爬在土坡上,向东瞭望着。大家鼻孔里喘出来的气,把山坡上刚出芽的小草吹得忽闪忽闪的。这时,一大队日本兵,有戴钢盔的,有走路嫌热把钢盔背在背上的,分成两路纵队,大摇大摆地走来了。钉子皮鞋“嘎嘎”作响,听得真真的。”讲到这里,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仿佛担心一不留神儿就会被敌人发现。正在述说的老人则紧锁眉头,充满仇恨的双眼直直地盯着远方的山峰,似乎又看见了当年耀武扬威的日本鬼子。
晋察冀画报社职工欢迎爆炸英雄李勇到社参观访问
“近了,更近了,10步,9步,8步,眼看就要踏上了,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日军先头部队已经越过第一颗地雷,雷并没有爆炸。接着,又从第二、第三颗雷上迈了过去,仍然没有爆炸。”“‘来,把快枪给我!’李勇接过快枪向鬼子瞄准。”“叭———”随着枪声,大路上一个鬼子身子一歪。不明就里的敌人骚乱起来,你挤我撞,本不太宽敞的道路被挤得满满的。接着,一声巨响,地雷爆炸了!“轰隆隆……”连续的爆炸声大大鼓舞了民兵的斗志。“打枪,向密集的鬼子打枪!”地雷和枪声过后,鬼子有躺在地上的,有被炸伤后疼得“哎呀哎呀”叫着乱窜的,有拖着被炸折的腿向前爬的,一片混乱。鬼子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人,加上对地雷恐惧,胡乱开了几枪后,狼狈逃窜了。“这次战斗,炸死敌人8个,炸伤25个,步枪打死打伤敌人30多个,是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开展地雷战以来杀伤敌人最多的一个战例。同时,李勇带领大家开创的‘枪雷结合’战术,也将地雷战法进一步发展。随后,晋察冀边区司令部通令嘉奖李勇及五丈湾游击组,并授予李勇‘爆炸英雄’称号。”这时的郑作仁,紧锁的双眉舒展开了,仿佛品味着昔日的胜利,老人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虽然“爆炸英雄”称号授予了李勇,但作为五丈湾的民兵,他一直为能参加那次战斗而自豪。
威力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边区民兵爆炸运动的开展,有力配合了我军主力外线的出击,日寇“大扫荡”终于被粉碎了。在追击逃敌途中,我军缴获日军独立第3旅团第6大队代理大队长菊池重雄的日记,他写道:“地雷战使我将官精神上受威胁,使士兵成为残废。尤其是要搬运伤员,如果有5个人受伤,那么就要有60个士兵失去战斗力。”他还写道:“地雷效力很大,当遇到爆炸时,多数要骨折大量流血,大半要炸死。”可见,民兵的地雷爆炸运动,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稿件来源:根据中国之声、新华网河北频道、湖南抗日战争纪念网等相关报道整理】
本网编辑:郝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