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国防教育> 红色教育

老区人物:支前模范尹进义
来源:晋绥网   作者:季 平 尹丕吉   更新时间:2021-11-19   浏览:3440

                支前模范尹进义

                        序

《支前模范尹进义》是一篇有关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史诗般的文稿。内容详实,史料确切生动。其中第一次揭开了晋西北革命根据地从只泥泉联村开始经教子沟、大庄窝、南堡子、尚裕、新庄窝、高峁梁到河曲县鹿固中转集散站终。通往延安这个红色通道的面纱。新庄窝、高峁梁惨案从此浮出水面。应编辑的要求作序,以谢作者、读者。

                                  尹恒士

                            2021年11月20日

尹进义(1919.05.08—1995.09.13),乳名根喜,初小文化,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初九日,出生于朔县韮菜庄窝村(今属平鲁)月楼院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韮菜庄窝村青救会秘书、民兵队长等职。八年抗战中,他积极带领本村青年参加百团大战、抗击疫情、运送公粮、袭扰敌人、反“蚕食”、反“扫荡”的艰苦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出任支前(担架队)队长,随军参加“晋北战役”、“察绥战役”及转战宣化、张家口地区的战斗支前,被授予“支前模范”。


一、“百团大战”初上阵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1月下旬,八路军120师民运科武装工作团成员(老红军)张明才、刘仁清等来村,宣传抗日救亡,动员群众参军参战。18岁的尹进义血气方刚,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抗日救国的决心和意志。他协助工作团为抗日部队筹粮筹款,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烈火在韮菜庄窝村愈演愈烈,村民群众的抗日情绪恐前高涨。各级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他担任了村“青救会”第一任秘书,带领村中青年及儿童团站岗放哨、搜集信息、传递情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是年秋,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击日寇,尹进义带领本村15名青救会成员配合八路军,破袭朔县至阳方口段的铁路线。尹进义从小爱好石匠活,舞锤弄錾在此次战斗中发挥了作用,用他的锤、錾敲开了节节铁轨连接缝条,撬起了枚枚道钉,参战人员回时每人背半袋铁,上缴军需处。山里人从小练就了吹哨哨、扔点点的功夫,铁道上有现成的石子,他们把田寨火车站的路灯、信号灯,一瞄一个准,打得稀巴烂,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二、“防疫专家”灭疫情

百团大战胜利后,日寇恼羞成怒,对西山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性“扫荡”,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抗日斗争进入极其艰苦困难时期。1941年农历四月初,西山地区又爆发了严重的疫情,《朔州老区志》记载,“本年伤寒病流行,死亡者甚多”。当时医疗救治、疾病防控能力有限,“伤寒传人”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韮菜庄窝更是重灾区之一,如当中院刘富(1920.12—1985.05)是朔县政卫队战士,家中父亲刘红栓(约1892—1941.04)、大哥刘厚(海宽)、二哥刘二宽,父子三人都正当年,不幸被感染病毒,没几天相继去世,只剩下孤儿寡母(妇)。尹安国(1936.10出生)亲眼目睹大街上一并抹出三支灵的惨景,27户人家的小村庄一时还凑不齐抬棺的人,村里不少人也感染害病。置此紧要关头,尹进义临危受命,带领青救会的同志,毅然担负起抗疫重任。他结合实际,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了两种防疫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第一项措施就是采药材,熬制中草药,用喝中药的传统办法治疗。尹进义略懂中医,他让村里年轻人去深山采药材,到沟滩挖多种野菜,然后召集懂中医药的“郎中”集体研究制定汤头、方剂,专门熬制了防疫药汤,让全村人喝中药汤。

第二项措施叫做“跳灰窖”消毒法。在村边每个出入口处各挖两个坑,坑里垫生石灰粉,过往行人必须进坑踩灰消毒,进村坑、出村坑相互区别,不能混用。因为这一强制性土办法,还惹出一场“官司”,引出一段故事。

韮菜庄窝邻村教子沟村(偏关县)有一20多岁的青年叫杨先厚,此人性子急,方言说“急急厌厌”的,人称干炸雷声。他途径韮菜庄窝村口时,被青救会的站岗人员拦住,要求他执行“防疫规定”,跳石灰窖消毒。杨先厚跳完石灰窖后,发现出门穿的新毛兰洋布裤腿上溅满了石灰,他认为韮菜庄人有意耍笑他、欺负他。于是,他没有回村,直奔偏关三区南堡子行政村找村长王枝镇(1916—1964,偏关县大庄窝村人,抗战时期曾任偏关县第三区区长)告状,王村长正为疫情的事发愁,听了杨先厚的叙述,豁然开朗,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声说:“杨先厚的报告很重要,尹进义小子的发明有价值。你这状告的好,你们两个我都奖励!”王枝镇马上把这一重要发现汇报了三区区委秘书燕俊(1919.01—约2008,偏关县北场村人,曾任偏关县委副书记,离休干部)。之后,偏关三区立即推行“跳灰窖”消毒防疫办法;朔县四区、平鲁二区及周边根据地各村庄也及时推广应用,尹进义被称为“防疫专家”。然而,石灰粉消毒这一方法,一直延用至70年代末。从此,他与石灰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成为方园百里有名的烧石灰师傅。

三、青救会长送公粮

疫情过后,本年度开始征收公粮。尹进义时为村青救会秘书(亦称会长),又担负起运送公粮小队长的重任,他和队员们克服困难,不畏险阻,圆满完成了一次次运送公粮的艰巨任务。期间,有一震惊晋绥的“高峁梁事件(惨案)”让尹进义终身难忘,这也是送粮队员尹进珠(1917.07.16—1998.04.09)常说的“鹿固应差”。1941年8月,他们往河曲县鹿固村运送公粮,这是晋绥通往延安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据说当时张家山一带大生产时产出的葫麻,在南辛庄加工后,成品也由送粮队运往鹿固。他们所走的秘密交通线是:教子沟、南堡子、尚峪、高峁梁,然后进入河曲县镜,到达鹿固。途中老营、南堡子的运粮队先后超过他们,向前行进。当他们与只泥泉等村的运粮队走到距偏关县城30多里的新庄窝(今属窑头乡)附近时,迎面跑来南堡子村一名运粮队员,这名队员气喘吁吁地说:“出事了!前面的运粮队在高峁梁村被日军抓住了,你们赶快绕道走吧。”尹进义当机立断,让本家哥哥尹进珠带领运粮队绕道赶往鹿固村,自己赶赴偏关县城打探被抓队员的消息。在城外,他了解到:“偏关日伪汉奸与日军在县城南20余里的高峁梁村,将我老营、南堡子给八路军往河曲鹿固村送公粮的老百姓32人押回县城罗店红部(当时罗店就是日本人的长官部即红部,也是看押和杀害抗日志士的部门),经过拷打后,在县城东沟挖坑集体活埋。当时还有一位年仅14岁的男孩爬上坑沿喊着“我要回家寻我妈去,我妈给我捏下面人人了”,好几次爬上被残忍的鬼子皮靴踢下去。成年人扬起尘土撒向敌人的脸部,边反抗边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最终被活埋了”。尹进义后来回忆说“日军真是没有人性的畜牲,连小孩也不放过”。

四、民兵队长战日寇

1942年11月,日伪军企图在西山下木角、乃河堡建立据点,“吞食”我抗日根据地。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开展反“蚕食”斗争,上级指示,采取“空室清野”,分散在山沟里居住等措施,粉碎敌人的阴谋。期间,尹进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村周边土壕、东塆、门前沟、沙坡沟、西泉沟等沟沟叉叉打下了无数的土窑洞,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自己。

1943年3月初,根据地各村开始建立民兵组织,他即成为本村民兵队长,带领青年民兵机智勇敢地与日伪军展开斗争,在历次“反扫荡”战斗及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亲历较有名的战斗活动有四次:

一是窑峁沟里巧夺羊。1984年7月间,贾丕绩等老干部《回忆录》记载:“一九四四年秋,日寇扫荡于韮菜庄窝窑毛(峁)沟,在山上搜出一群羊,该村民兵得此消息,配合羊倌主动积极巧妙地向赶羊的敌人扔了几个手榴弹,敌人认为我大部队在伏击,就弃羊而逃了”。1944年9月10日,日伪军在南丈子修筑炮楼(据点)后,妄图摧垮朔平西山抗日根据地。10月5日,朔平两县各据点日伪军动用1200多兵力,对西山根据地进行长达40天之久的“拉网巡回大扫荡”,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奋起反击,展开大规模反“扫荡”斗争,11月16日战斗结束。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尹进义与韮菜庄窝村其他三位民兵队长尹丕德、白六(自卫队长)、茹其一起带领本村民兵和基干自卫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机动灵活,其中一次,正如《回忆录》所述,以少胜多打跑敌人,夺回羊群,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战斗一结束,朔县、平鲁党政军领导,立即以区为单位召开大会,表彰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辛按庄、下水头、口子上、小碓臼沟、蒿沟行政村李步洲、刘家辛庄行政村王俊山、只泥泉行政村尹进义等获奖。

二是破袭朔县火车站。1945年农历正月的一天傍晚,三大队队长梁子俊在小碓臼沟通知三排排长王进礼集合队伍去执行任务,配合行动的有四区各行政村抽调的民兵骨干共70余名。队伍火速赶到朔县火车站附近隐蔽下来,王进礼带全排战士和部分民兵潜伏到朔县城东门外作掩护,控制城内敌人出动,突击队民兵尹进义、尹丕德、杜生明、尹茂官、李步洲等炸毁了北邵庄附近铁路线,又炸掉了胡家窑铁路桥,胜利完成任务后,连夜撤回西山根据地。

三是朔县城关割电线。1945年5月,在朔县三大队三个排的掩护下,尹进义随同四区百余名民兵一起,割朔县至马邑敌人的电话线。就土办法,一晚上割了30多华里的电线,使敌人的通信中断了很长时间。

四是收复朔平敌据点。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上级决定抽调一批民兵骨干,参加解放、接收敌据点的工作。尹进义、杜生明、尹茂官等奉命跟随三大队副政委戴金川、朔县中心县委委员兼四区指导员石磊参加了利民堡、仓房、陶卜洼、窝窝会四个据点的解放。俘虏了许多伪军、伪警察,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军用物资。

五、担架队长赴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尹进义多次随军参战,曾担任支前担架队队长,出色地完成了赶制云梯、抬担架、运送伤员等支前任务,被授予“支前模范”。关于支前队员的确定,韮菜庄窝村还有一个小故事:“刘二小抓担架——嫩的哩”。说的是,解放朔县的战斗打响之前,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展开。除队长尹进义是上级指定外,其余队员只能采取“抓阄”的方式确定,以示公平。村中刘耀华(1939.06.17生),乳名刘二小,未满7周岁,也挤进人群“抓阄”凑热闹,成为笑话。尹进义带领韮菜庄窝村支前小队,参加过的主要活动有三项:

一是赶制云梯,参加二次解放朔县城战斗。1946年6月,为粉碎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我军从攻打朔县城着手展开晋北战役。二次解放朔县城的战斗,是晋北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晋绥军区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解放的第一座县城,也是晋北的一座战略重镇,意义非常重大。1946年5月中旬,尹进义与杜生明被县武委会选拨到大松沟参加战前赶制云梯的工作,共六十余名民兵骨干和四十多个铁木匠。为了保守军事秘密,他们轮流站岗放哨,匠人们亦不能随便外出。期间,他曾动员本家伯父尹发良(1885—1957,抗战烈属)等捐献大量树木材料。6月14日到达峙峪,15日在峙峪参加了解放朔县城的动员会,动员会上还有同村青年民兵王进璧(1931—1998.12)同志。17日零点战斗打响,他与四区200民兵在独立三团的掩护下,往12米高的城墙上架云梯,相继架起11架云梯,部队突击队登上城墙,攻下北城楼。他与百十余名民兵跟随县武委会主任陈亮也登城抢救伤员。当主力部队炸开北门后,他们把封门的土麻袋搬去,山炮营的火炮立即进入城内,两炮把西南城角那碉堡崩垮了。没炸死的敌人像羊群一样,在城墙上面乱跑,被我重机枪扫射,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最后拿下魁星楼,全体参战人员在东门外会合。他与参战的柴四(柴德,刘家辛庄人)在城内见到一个起义的国民党兵在抽洋烟,那人炫耀自己说炸垮西南城角碉堡那两炮是他给打的,八路军还奖励给他洋烟抽,是招待炮手(师傅)哩(不知他的话是否真实)。6月18日,前寨火车站的敌人缴械投降,解放朔县城的战斗胜利结束。朔县城解放后,部分民兵留下参加治安保卫,打扫战场的工作。他又带领自己的小队跟随解放大军一路北上,参加右玉、左云、凉城等战斗。

二是参加大同——集宁战役。1946年7月31日至9月16日,我军发起大同——集宁战役,攻城前后40多天,这是晋北战役的第二阶段。他带领担架队参加了解放怀仁、卓资山、集宁,以及围攻大同城等战斗。为解救大同城,驻绥远傅作义部队,于9月5日攻占了卓资山,9月10日又以其主要兵力进攻集宁,9月14日我军退出集宁。9月16日我军奉中央军委命令,主动撤出围攻大同城的部队。他带领的担架队于9月27日回到朔县,历时三个多月。支前期间,他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在卓资山见到了本村的茹丕烈(乳名二白,1925.10—1991.01,时为晋绥军区炮兵教导队排长),茹丕烈还捎话:“根喜叔,回去和我妈说,我还活的哩”。在集宁见到了本家弟弟尹丕成(乳名二闹年,1926.12—2001,时为绥蒙政府副主席杨植霖的警卫员)和邻村的二面焕(官名王金,1925—约1995,南辛庄村人,时为杨植霖的马夫)、海明子(姓名、籍贯不详,时为铡草员。据说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清水河县粮食局局长,待考证),这几个人长时间当兵在外,在异乡战场上巧遇,真是人生一大喜事,回乡后,尹进义首先向这些战士的家人报了平安。

三是参加察绥战役及解放宣化、张家口等战斗的支前活动。1948年8月30日,华北军区第三兵团由河北易县、涞源抵朔县与晋绥第八纵队会师,轰轰烈烈的朔平“察绥战役”支前运动从此展开。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参战行动,各级政府精心准备,周密安排,特别是在队长挑选上非常严格,尹进义被任命为支前担架队小队长,经过短暂的动员培训,9月5日在刘万元、王翰(汉)带领下,跟随第三兵团,北出长城,转战察绥广大地区,历时四个月(其中察绥战役70余天),行程3000里。期间,他小队的尹存如(1901—1974)、赵宣二位奉调东北支前。尹存如三子尹进华常讲:“父亲走时说是3个月,一走三年无音信,原来是随军赴朝鲜了”。9月23-27日连克绥东重镇隆盛庄、丰镇、集宁和绥南的新堂、凉城、和林、清水河、卓资山等地,逼近绥远城下。10月12日开始进军绥西、绥北,至10月31日,先后收复攻占陶林、乌兰花、武川、托克托、包头等地。11月5日,再次兵临绥远城下。此时战地宣传,辽沈战役已胜利,军民欢欣鼓舞。11月15日,牵制傅作义集团的任务圆满完成后,察绥战役结束,尹进义小队圆满完成抬担架、救护伤员的任务,受到部队嘉奖。在察绥战役支前中,他们风餐露宿,时而乘火车,时而急行军。他们住过的村镇还有八苏木、十八户营、老平地泉(平地泉街上有欢迎解放军的大幅标语)、三义堂、关岱台、陶卜齐、白塔、兴和,绕绥远近两大圈又回住关岱台。绥察战役支前,是尹进义最为自豪、刻骨铭心的经历,他常常念诵察绥战役时的顺口溜:“一日三顿饭,热水拌炒面,夜睡大场面,铺盖莜麦秸,睡下打冷战,走路就出汗”。

撤围绥远后,11月16日尹进义带领担架小队又随军转战宣化、张家口地区。从绥西南3天急行军赶到集宁,从丰镇乘火车四五个小时,敞车箱里寒风刺骨,到站时多人下不了车。从阳高方向前进,一天走了130里路,晚住柳林堡,行军中打呼噜、说梦话的人多的是。12月3日下午,他的担架小队过羊河到沙岭抬伤员,天气特别冷,部队、担架队、炮车把已经结冰的羊河踩塌了,趟过河,裤子被水浸透了,西山人的裤腿宽,吸水多走不了。大冷的天气,脱下裤子两人一拧,把腿用黄土一擦,穿上继续行军。12月21日8时停止了战斗,他们把伤员送到宣化。23日从南窝铺撤离,东北人民解放军和河北省的担架队接替。当天他们回住宣化休息三天,三兵团一纵队民运部刘科长热情招待他们,特意给他们改善了生活。尹进义爱看戏,还去了剧场,洗了个澡,美美地享受了一下向往中的“神仙生活”!12月27日上午,刘科长主持召开了欢送会,民运部一位首长讲话,赞扬尹进义所在的朔县担架队到期未归,继续支前,特别是在张家口一带,面对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勇敢顽强,战胜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值得学习表扬!他代表纵队司令部表示感谢,并颁发了锦旗。下午大家高高兴兴地离开宣化,返回原驻地甘庄村。12月28日启程返乡,1949年1月9日,尹进义的小队随最后一批共100多名支前同志回到朔县。

六、石匠师傅建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尹进义发挥自己会烧石灰、会碹窑的特长,与“石”为伴,与“石”续缘,成为远近闻名的“石匠师傅”,为家乡建设奉献力量,发挥余热。

1960年,平鲁县下水头公社筹建加工厂,他被指定为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厂房建设及协调各类匠人相关事宜。当时,全公社的石匠、泥瓦匠、木匠、油画匠齐聚下水头村,他被戏称为“百匠之王”“石匠大王”。经过众人的齐心协力,加班劳动,不到四个月时间,崭新的石窑加工厂建成竣工,西山地区首次建成了政府主办的粮油加工厂。随后十年间,他先后参加了下水头公社供销社、下水头粮站、平鲁县人武部、只泥泉公社供销社、清泉寺农业中学,以及本村油房、民校等建设任务,这些单位一排排崭新的石窑,以及一块块石头中,都洒下了尹进义和同伴们艰辛的汗水,是石匠们精湛艺术的智慧结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韭菜庄大队新建小学校、饲养处,尹进义责无旁贷,勇挑重任,全面负责施工建设工作,社员们放心地称赞:“还是咱村的尹进义水平高,不愧是烧石灰专家,碹石窑师傅”。之后,只泥泉公社卫生院、公社办公窑、中学校、兽医站等单位相继新建,尹进义再次上阵,为公社各单位建设献计献艺,出力流汗,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尹进义在家乡建设的同时,心系国家,情系社会,他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尹忠士、尹勇士送去参军,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他曾说:“新中国是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年轻人应该参军参战,守卫好我们的大好河山!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更是国家的,国家需要时,要二话不说地冲上去。”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中国农民正直善良、情系家国、艰苦奋斗、服务社会的初心和本色,彰显了一位农村艺人不图名利、先公后私、顾全大局、敢于牺牲的爱国情怀。

资料来源:1984年7月老干部《回忆录》、《朔州革命老区志》,尹勇士、尹进珠、王进璧以及尹进成、尹翠香(翠先)、尹安国、尹进华、尹鸿举、范清华、尹俊华等提供的资料。

序:尹恒士 作者:季 平 尹丕吉






62.9K


主管主办: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

承办协办:忻州红色文化传媒中心

备案号:晋ICP备2022003905号 山西省忻州市光明东街光明花苑后二排小二楼

邮箱:601992476@qq.com   联络热线:13935014059  13994139362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