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晋绥研究会> 资源挖掘

《藏在日历里的山西红色故事:忻州党史大事件》
来源:忻州日报    作者:忻州党史办:朱跃蓉   更新时间:2022-11-28   浏览:3239

             忻州党史大事记(一)

忻州第一个党员:刘葆粹

1926年5月30日,崞县中学学生会主席刘葆粹代表崞县中学赴太原参加山西省学生代表大会和纪念“五卅”运动一周年大会。参会期间,刘葆粹向大会组织者之一、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成员王瀛介绍了崞中学生成立“协进社”“读书会”、创办《撼阴非常刊》等情况,并表达了崞中同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王瀛对崞中学生的革命热情予以充分肯定,详细询问了刘葆粹的身世、社会关系和对共产党的认识等情况。6月初,刘葆粹在太原经王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在忻州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同时,由刘葆粹提名,经王瀛同意,吸收冯汉英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原平革命斗争的摇篮

忻州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崞县中学支部

1926年6月上旬,山西省学代会结束后,在太原入党的刘葆粹回到崞县中学,按照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关于“在崞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指示,同冯汉英一起秘密开展建党活动。8月,刘葆粹介绍崞中学生曹景刿加入党组织后,成立了中共崞县中学支部委员会。这是忻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即第一个党组织。支部由刘葆粹任书记,冯汉英任组织委员,曹景刿任宣传委员,隶属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此时,支部处于秘密状态,工作重点是在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九、十月间,支部在学生中先后发展李兴唐(黎玉)、李三楼、李毓珍、白玉章、白玉堂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接纳张灵轩、郭汝璞、陈志忠、贾荣宗、刘宣红、张国权6人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与支部一起过组织生活,进行革命活动。11月,支部同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取得联系,相互通信均用代号,太原地方执委的代号为“晋泰和”,崞中支部的代号为“郭志信”。来往信件传递信息皆以商务活动的暗语表达。崞中支部常以领取包裹邮件等方式,收取中共北方局编印出版的《政治生活》《柏林》等党内刊物。1927年7月,刘葆粹毕业离校,李兴唐接任书记。1928年3月,李兴唐等8名党员被捕,支部停止活动。

忻州第一个县委:中共定襄临时县委

1月,中共定襄县支部成立后,薄书存(薄一波)和贺凯利用寒假返乡之际,召集从北京、太原等外地回定襄度假探亲的共产党员徐则欧、郭巨才(郭挺一)、史雨三、师祥甫、郭润芝及中共定襄支部成员樊瑞堂、张亨晋、郭卯元等10余人在本县南兰台村贺凯家中开会,成立了中共定襄县临时委员会,薄书存任书记,隶属于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同年5月,改属新成立的中共山西省委。县委以南关小学为活动基地。在县立一、二、三高小的教师和学生中宣传党的主张,考察发展党员。不久,薄书存、贺凯等学生党员离开定襄返校,指定樊瑞堂、史雨三为临时县委负责人,中共山西临时省委指派关广荃(芮城县人)为特派员,梁公宇(即梁园东,忻县人)为联络员。当年,先后在定襄发展小学教员郭镇东、毛遇青、张汉杰等20多人加入党组织。县委成功地组织了本县二高、三高师生驱逐顽固校长和揭露县长周敦信企图勒索粮款的活动。

东征红军东渡黄河

东征红军路经:静乐、岢岚、保德等县

1936年2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发布《东征宣言》,2月20日夜突破黄河防线,渡河东征。3月26日,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2000多人在军团长徐海东和政委程子华的率领下,由交城岔口镇出发,当日上午进入静乐境内,下午到达娄烦镇。3月27日上午,红军在娄烦镇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救国主张,号召人民群众奋起抗日。会后,红军带领群众砸了“官盐店”,打开镇上大财主的粮库、店铺,没收其存粮、衣物等日用品分给群众。3月28日早晨,红军兵分两路,从娄烦出发,一路沿汾河北上,另一路西行,分别进入岚县。在行军途中,又将部分地主的一些财粮没收后分给当地穷苦百姓。红军在静乐历时3天半,路经和住宿村镇近40个。青年农民强补孩、刘太平、冯三、常贵人、郝三狗、诸安治等参加了红军。3月29日,红十五军团手枪团约50人,由岚县进入岢岚官庄,在岢岚境内翻越3座大山,路经和住宿村庄17个,历时两天。3月31日红军手枪团由岢岚水峪贯进入保德新舍科,后路经21个村镇,历时两天,于4月2日由尚家塔进入兴县魏家滩。东征红军于3月26日至4月2日在静乐、岢岚、保德三个县活动8天,路经70多个村庄,行程200多公里。红军沿途宣传党的政策、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开仓济贫,惩治邪恶,为群众做好事,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三个县的一些青年,跟随红军参加了革命。红军的举动,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红军的无耻谰言,赢得了晋西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红军东征,所到之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抗日的烽火。

太和岭口国共会谈

1937年8月20日,阎锡山被委任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统帅晋绥军进行抗战。到8月底,日军沿着平汉线和平绥线节节推进,对山西形成了夹攻之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山西与阎锡山会谈,并同刘少奇、朱德、彭德怀一起,部署和推动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抗日战争。9月5日,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到达太原,与阎锡山就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的有关问题进行会谈。9月7日,周恩来等赴太和岭口会见阎锡山,就八路军入晋后的活动地区、指挥关系、作战原则、军需补给及雁门关的防御等问题进行了会谈。

太和岭口国共会谈共达成4项协议:第一,八路军入晋后,以太行山脉及太行山北端为根据地,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第二,在第二战区行营直接指挥下,成立有共产党、八路军代表参加领导的各级战地动员委员会,发动民众,组织游击战争,其工作纲领由中共拟定;第三,八路军在山西境内只动员群众,不干涉县政;第四,第二战区给八路军补充军需物资,由兵站帮助运输。之后,根据阎锡山的建议,周恩来等又赶赴大同,与第二战区北路前敌总指挥、第7集团军总司令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商谈了八路军与晋绥军合作抗日、共同准备大同会战等事宜。

太和岭口会谈不仅使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的路线和政策在实践上予以具体体现,使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抗战主张、战略决策、军事方针、作战原则很快得以实施,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顺利奔赴抗日前线、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方便和条件,而且在统一战线的具体内容范畴、合作程度上有了扩大和发展。

八路军总部进驻五台县

1937年9月,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率八路军总部机关,由侯马乘火车经太原到达河边村,然后到达五台东治地区。司令部驻东冶镇,政治部驻槐荫村,供给部驻五级村,随营学校驻河边村。19日,总部到达五台城,驻城内第一高小。9月23日,八路军总部进驻五台县茹村地区。司令部驻南茹村,政治部驻东茹村,供给部驻王家沟,随营学校驻苏子坡,卫生部、特务营驻小豆村。八路军总部在南茹村指挥八路军三个师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等一系列重大胜利,制定了多项历史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同时派出工作团(队)广泛宣传抗日,大力发动群众,在晋东北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热潮,成功地迈出了全民抗战的第一步。10月28日,总部奉命南移太行山区。

徐向前回家乡开展抗日工作

徐向前故居

1937年9月中旬,八路军九师副师长徐向前随八路军总部回到阔别12年的故乡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住了两日。中共东冶区委会、东冶牺盟会负责人徐继之、朱效成、马志远等拜访了徐向前,汇报了抗日救亡工作。9月18日,东冶四区区委在徐向前的母校——沱阳学校大院,召集了数千人的大会。徐向前应邀在大会上讲话,他讲了国内外形势、敌我态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统一战线、国共二次合作的意义,号召家乡人民团结抗日,准备迎接艰苦的战争生活。10月初,徐向前到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接受了朱德总司令指示,到阎锡山部队中开展统战工作。10月5日,徐向前到豆村会见了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杨爱源,商谈了国共合作的问题。次日到达台怀镇,与阎部高级将领李俊功、田世俊、金宪章等商谈了抗日战争的战术与开展部队的政治工作以及发动民众等问题。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伏击敌人阵地---乔沟

1937年 9月 24日,八路军 115师师长聂荣臻率 344旅绕道五台山、龙泉关,到达灵丘县的上寨,与先期到达的由林彪、罗荣桓率领的师部和 343旅及独立团会合。在友军配合下, 115师以 3个团的兵力连夜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 9月 25日 7时许,日军坂垣师团第 21旅团进入 10公里长的设伏区,八路军突然发起猛攻,将日军包围割裂,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战。至 13时许,战斗胜利结束,共歼灭日军 1000多人,击毁敌汽车百余辆,缴获步枪 1000余枝、机枪 20余挺,获得全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所谓“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全国、全省,尤其是对晋东北人民鼓舞极大。

雁门关伏击战


时任八路军120师师长的贺龙(右)指挥雁门关伏击战。

1937年 10月,为配合二战区组织的忻口会战,八路军 120师 358旅 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毁由大同经代县、忻口村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切断日军的供给线。 10月 18日, 120师 716团主力在贺炳炎、廖汉生的指挥下,埋伏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上午 10时许,日军军车数十辆,满载兵员弹药,由北向南驶入八路军伏击圈。 716团经与日军多次冲杀,歼敌 300人,击毁汽车 20余辆。这时,阳明堡村的日军来援, 716团一部兵力阻击援军,主力撤出战斗。 10月 20日夜, 716团一部复占雁门关,一部破坏广武至太和岭间的公路及桥梁。 10月 21日晨,第 716团再次设伏于黑石头沟地区。上午 9时左右,日军由南向北的军车 200余辆和由北而南的军车数十辆正好都驶入伏击区。 716团在公路两边高地上,突然以猛烈的火力居高临下向日军发动袭击。日军在飞机支援下数次反扑均被击退,损失惨重。而后 716团适时撤出了战斗。

716团在雁门关的两次伏击战,共歼日军约 500人,击毁汽车数十辆,一度截断了繁峙县至忻口村间的交通,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

雁门关伏击战,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打的又一个较大的胜仗。对于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配合忻口战役的作战行动,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游击战争还有其战役的配合作用。例如,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的游击战争破坏同蒲铁路、平型关汽车路、阳方口汽车路,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忻口战役


1937年 10月初,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所辖第 5师团、第 109师团的两个大队、关东军察哈尔兵团所辖独立混成第 2旅团支队、独立混成第 1旅团、机械化步兵联队共五六万人,陆续集结于原平镇以南,向忻口国民党守军发起攻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国民党守军 13个师、 2个旅、 3个炮兵团共 18万人在近 25公里长的阵地上投入战斗。

忻口战役打响后,进攻忻口的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以“立体战”的密集火力网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无数次的集团冲锋。在争夺南怀化东北的 204高地时,双方交手 13次,中国守军 6失 7得,阵地依然在手。进攻南怀化的日军曾三易联队指挥官,仍未能突破防线。最后敌人竟使用催泪弹、凝固汽油弹、毒瓦斯等进攻,还是未能突破防线。中国军队一天损失上百人至数千人。担任中央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国民党第 9军军长郝梦龄,在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的途中不幸被日军发现,中弹阵亡。 54师师长刘家麒与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壮烈殉国。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配合友军在敌之侧翼和后方全力展开游击战。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雁门关伏击日军运输队,大大减轻了忻口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压力。日军的运输线几乎全被八路军切断,粮食、弹药、油料等供应濒于断绝, 20日以后日军被迫转为守势。后由于娘子关失守,太原告急,阎锡山下令守军撤往太原。 11月 2日,忻口被日军占领。 3日,忻县城沦陷。忻口战役中,日军三易其帅,伤亡近 2万人。中国守军伤亡近 5万人。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作战时间较长、敌我双方伤亡较大的战役,也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军队在华北正面战场联合御敌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此战役破坏了日军河北平原会战的计划,阻滞了平汉日军的南侵。

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


八路军夜袭阳明堡飞机场英雄赵崇德

在忻口战役的前期,日军每日派出飞机向忻口我军阵地狂轰滥炸,其地面部队则利用空中优势并配合猛烈炮火疯狂进攻,以致忻口后沟总指挥部的窑洞被炸塌,电话总机被炸毁,通信兵伤亡严重。

10月12日,八路军总部派出的侦察员侦察到代县阳明堡有敌机场。次日,八路军129师先头部队第385旅769团进驻五台县阳白、善文和郭家寨一带待命,准备配合忻口作战。10月17日晨,陈锡联奉命率769团,由五台进入滹沱河东岸的崞县刘家庄、苏龙口一带进行侦察。

根据敌情和总部指示,团长陈锡联同副团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商量,决定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由3营担任主攻,1营和2营各派一个连警戒阳明堡和崞县方面的援敌。

10月19日夜,部队轻装出发,接近了机场,从机场东西两侧秘密潜入。当10连向敌警卫部队靠近距敌机约30米时,被敌哨兵发觉,3营营长赵崇德听到枪声,一声令下“快打!”突击队立即发起攻击,迅速扑向机群,以猛烈的火力和集束手榴弹对敌机进行袭击,敌机顿时爆炸起火,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激战持续约1个小时,赵崇德营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这次战斗炸毁敌机24架,毙伤敌军100多人。

八路军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摧垮了日军在忻口前线的空中优势,给我军忻口正面攻势带来了新的转机,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正面战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以步兵打飞机的辉煌战例。

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在岢岚成立


1937年10月1日,八路军120师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率政训处和教导团700余人进驻岢岚。关向应受中共北方局委托,主持成立了中共晋西北工委。11月,改建为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对外称120师民运部,驻岢岚城内。书记赵秉彝(马林),委员为120师民运部长罗贵波。晋西北工委统一领导晋西北及绥远地区党的工作。工委成立后,在120师工作团的帮助下,各地开始建党活动,自上而下发展建立各级党组织。岢岚、五寨、保德、神池、静乐相继建立中共县委,分别由工作团王帮秀、冼恒汉、鱼得冮、曾祥煌、马隆兴兼任县委书记。

晋察冀边区党政机关移驻五台


1938年3月7日至9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撤离河北阜平,进驻五台山区。晋察冀军区和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驻金岗库,边区行政委员会驻射虎川台麓寺,群众团体驻石咀普济寺,边区法院驻前坪奶奶庙,《抗敌报》社驻五台山海慧庵。

八路军一二〇师在岢岚三井镇痛歼日军


1938年3月10日,侵入岢岚县城之日军1000余人在八路军120师围困下,逃往三井镇。三五九旅跟踪追击,将日军包围在三井,兵分两路向敌发起进攻,激战半夜,敌被动挨打,负隅顽抗。3月11日凌晨,被围之敌向五寨方向突围逃窜,遭三五八旅伏击,死伤惨重。这次战斗共毙敌300余人,俘28人,缴获步枪百余枝、山炮1门及一批军用物资。这门山炮是120师抗战中缴获的第一门大炮,贺龙亲自命名为“功臣炮”,后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八路军120师 收复晋西北7县城


1938年3月,120师组织了晋西北战役。3月6日,毛泽东急电120师,应集中主力打击敌军,以打破敌人的进攻计划,巩固晋西北根据地。在外线作战的120师358旅和359旅4个团奉命,两日强行军150余公里,从忻县一带急转回师晋西北,首先打击深入岢岚、五寨的敌人。3月8日,120师将岢岚城包围,断其水源。敌人被困两天之后,于3月10日弃城而逃。随后,120师乘胜收复了五寨、保德、河曲、偏关、神池。3月31日,收复宁武。经过20多天的激战,八路军共歼敌1500余人,缴汽车14辆、大炮1门、步机枪200余支,其他军用物资甚多。在收复晋西北7县城战役中,晋西北新军配合120师作战,晋西北广大群众踊跃支援前线,伤员全部由群众运送,慰问品源源不断送往前线。经过这次战役,将敌赶到了朔县、大同附近,粉碎了日军的围攻,晋西北局势转危为安,初步奠定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4月10日,毛泽东致电祝贺120师收复晋西北7县城。

白求恩率医疗队到晋东北


1938年6月中旬,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华支援抗日战争,由延安来到晋察冀边区。路经崞县,了解了崞县人民的抗日斗争情况,受到晋察冀二分区司令员赵尔陆和县长马志远等的热烈欢迎。6月17日,白求恩一行由崞县到达五台县金岗库村,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欢迎和亲切接见,白求恩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顾问兼后方医院院长。6月18日,白求恩大夫及医疗队在五台河北村受到牺盟五台中心区、五台县政府负责人及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6月19日,白求恩大夫到五台松岩口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工作。他工作积极热忱,一丝不苟,亲自制定查房、值班、护理、消毒、手术等各项制度,举办业务训练班,亲自授课,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经过4周连续紧张的工作,检查了520多位伤病员,治愈147名伤员,使他们重返前线,把简陋的外科病室办成了“模范病室”。9月15日,军区后方医院被命名为“模范医院”(后改名为国际和平医院)。9月下旬,边区反“扫荡”开始后,白求恩大夫组织野战救护队转战于晋东北、冀西山区,救治了大批八路军伤病员。11月25日,白求恩大夫率医疗队经阜平到达灵丘县杨家庄晋察冀后方医院第一所。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因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不慎感染病毒在河北省唐县逝世。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一文。

繁峙上下细腰涧战斗


1939年5月初,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在台怀地区整训。日军109师团和独立混成第3旅团各一部共5000余人,分别由五台的豆村、耿镇和繁峙的砂河、大营等地出发,分路对台怀根据地359旅717团合击,企图以快速奔袭战术围歼晋察冀军区机关及八路军主力部队。5月12日至15日,王震旅长指挥717团、718团、719团教导队和骑兵大队等部在台怀附近繁峙的口泉、长坪、上下细腰涧东西侧高地设伏,截击撤退之敌,与日军激战,毙伤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500余人,生俘11人,缴获战马20匹及大批武器物资。5月21日,晋察冀军区通令嘉奖359旅,并在繁峙县神堂堡召开祝捷大会。繁峙、灵丘等地群众掀起劳军热潮,数日内主动送给部队鸡蛋、白面各400斤等大量慰劳物品。

静乐米峪镇战斗


1940年6月6日,日军2万余人对晋西北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夏季大“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120师主力和根据地领导机关。6月14日,日军独立混成第9旅团村上大队千余人进犯静乐县米峪镇地区。6月16日至18日,八路军120师358旅在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的率领下,集中3个团的优势兵力,包围了日军村上大队,经过连续3昼夜的激战,歼灭日军最精锐的部队700多人,俘大尉以下官兵100余人,缴获步枪151支、子弹9000余发、马80匹、重机枪6挺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中共代县县委委员、代县城关区委书记金方昌英勇献身


1940年11月24日,中共代县县委委员、代县城关区委书记金方昌与武委会主任周志远下乡开展工作,在大西庄被日军包围,突围中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金方昌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凶残地挖掉他的一只眼睛,砍掉他的一只胳膊后,于12月3日将他杀害,年仅20岁。金方昌为山东聊城县人,生于1920年,1937年11月(16岁)参加中国共产党。为纪念金方昌烈士,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命令,将其被捕地点大西庄改名为“方昌村”。

晋西北“挤敌人”运动成绩显著

1943年1月,晋绥军区为贯彻毛泽东“挤敌人”的指示,作出具体军事部署。决定武工队由原来的15个增加到37个,充分发动群众,结合冬学运动,由主力配合,开展对敌斗争。以敌侵占根据地的离岚、忻静、五(寨)三(岔堡)3条公路及八分区交城以西山区为“挤敌人”的主要方面,派出大批武工队逼近上述地区敌据点。358旅7团和静乐、阳曲游击队派7个武工队从南面逼近忻静线各据点,晋绥二分区36团和74团派4个武工队从西面逼近五三线各据点。

经过4个月的斗争,晋西北形势明显好转,827个村维持会被摧垮,535个村建立和恢复了抗日政权,解放人口1.8万余,并争取了403个村的维持会。4个月中,晋绥军区主力、各县游击队和民兵共作战462次,毙伤日伪军939人,俘日伪军162人。在军民主动打击下,敌人已不敢轻易出动。

围困蒲阁寨


蒲阁寨是北同蒲铁路两侧的战略要镇,也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在忻县的前沿阵地。蒲阁寨和周围几个村镇于1942年8月被日军占领。日军为了“蚕食”根据地,把蒲阁寨附近30里以内的村庄全部变成“维持村”,建立了伪政权,在蒲阁寨设立了据点,残酷欺压与剥削人民。

1942年12月,晋绥分局派武工队四大队深入蒲阁寨附近的高家庄、阳坡、赤水、后河堡、何家庄、羊蹄铺、宋家沟等村,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和地方游击队,开展反“维持”和联防围困蒲阁寨的斗争。

次年4月中旬,日伪军集中了两个中队的兵力,对拒绝“维持”的各村群众进行报复镇压。日军的暴行更加激起了群众的斗争怒火。高家庄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取得反“维持”斗争的胜利。军民用地雷封锁蒲阁寨日军的交通要道,炸得日军寸步难行。1943年12月3日晚,晋绥六分区武工队四大队和忻崞支队突袭蒲阁寨伪联合村公村,捣毁了伪政权。12月4日,该地区5个村子的1300余居民秘密大搬家,两天内全部迁入解放区。5村群众于12月撤出后,军民日夜轮番围困蒲阁寨,打冷枪,埋地雷,破坏道路,切断敌人给养线。

1944年春,武工队发动各村群众在据点周围打窑洞,由民兵武装保卫春耕。武工队和民兵白天在山头放哨,夜晚实行地雷封锁,保障群众安全生产。在军民的长期围困与打击下,1944年4月12日,蒲阁寨据点之敌终于被挤走,狼狈逃回三交据点。

晋绥边区推广介绍张初元“劳武结合”的经验


1944年1月7日,晋绥边区召开了第三届劳动英雄大会,130名各条战线的英雄出席了大会。会上介绍了宁武县张初元“劳武结合”的经验,神池、静乐、岚县、离石等县武工队以及忻县(西)武工四大队的对敌斗争经验。张初元被评选为特等劳动英雄第一名。1月13日,《抗战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题为《张初元——“劳武结合”的光辉榜样》的文章,张初元被誉为“敌后农民的方向”。《解放日报》也发表文章,宣传张初元的事迹。1月15日,中共晋绥分局书记林枫在闭幕会上要求边区军民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向劳动英雄张初元学习”,推广“劳武结合”的经验。

邢四娃民兵中队创造“军火田”,创办“军火合作社”


2006年晋绥老战士薛清池(右)、陈克刚(左)回访老区中看望老英雄邢四娃

1944年,宁武县葱沟村邢四娃民兵中队创造“军火田”,在联防区内垦荒343亩,粮食产值35000元,基本解决了军火生产所需经费。接着,邢四娃又创办“军火合作社”,日产地雷30颗,还经营纺织、榨油、运输和日用品销售,所得利润给群众分红。为此,邢四娃在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上被评为特等民兵英雄。

特级战斗英雄邓朝贵智取神池虎北炮楼


1945年3月22日,山西新军暂编第1师36团1个连在神五支队配合下,由连长、晋绥边区特级战斗英雄邓朝贵带领,化装成日本兵开进虎北村,一枪未发,端了伪村公所,攻下日伪炮楼。俘虏伪军60人,缴获枪支50多支,放火点燃炮楼,毁掉日军虎北据点,解放了附近10余个村庄。

中共党组织在八年抗战中得到发展

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忻州人民和八路军等抗日武装,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创建了晋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战胜了种种困难,不仅获得了民族斗争的胜利,而且中共党组织自身建设也日趋成熟壮大,造就了一支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勇于为党和人民利益奉献一切的先锋队伍。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忻州境内建立了3个地委(晋绥二、六地委和冀晋二地委)、16个县委、96个区委、1210个支部,党员人数由抗战前的387人、1940年的8024人发展到2.27万人。中共地方基层组织扩展到忻州境内各地。

晋北战役胜利结束

1946年7月20日,在解放晋北大片土地后,晋北野战军集中晋绥、晋察冀两区部队晋绥独2旅、独4旅,冀晋11旅及地方武装10个团围攻忻县城。至8月15日,先后扫清了全部外围阎军据点,击退太原援敌两个团的进攻,击毁敌机2架,并3次组织攻城。由于守敌固守顽抗,部队消耗较大,晋北野战司令部于8月15日决定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城,主力部队撤出休整,晋北战役随之结束。整个晋北战役历时两月,先后共歼敌8000余人,攻克了朔县、山阴、怀仁、宁武、繁峙、代县、崞县、五台、定襄9座县城以及二十里铺、阳明堡、原平、东冶、河边、宏道等多处重要集镇,共解放村庄2000多个,控制黄寨以北到大同附近的北同蒲铁路线600多里。至此,晋绥、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切断了大同、太原间阎军的联系,孤立了大同守敌。从阎锡山“兵农合一”暴政下解放出来的新区群众,很快掀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热潮。(朱跃蓉)

来源:忻州日报  作者:忻州党史办:朱跃蓉

整理编辑:《藏在日历里的山西红色故事》编辑部 王洪英






































62.9K


主管主办: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

承办协办:忻州红色文化传媒中心

备案号:晋ICP备2022003905号 山西省忻州市光明东街光明花苑后二排小二楼

邮箱:601992476@qq.com   联络热线:13935014059  13994139362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