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
(太原 省三晋文化研究会 邮编:030002)
内容提要:山西最早的共产党员、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山西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太原支部;1936年红军东征;号称“小延安”的晋绥边区首府兴县蔡家崖;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战例“忻口战役”;1948年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转战西柏坡路经晋西北的革命活动;巾帼英杰李林、刘胡兰……这些都是晋西北红色文化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整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晋西北红色文化旅游事业,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向国外游人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与各界各阶层人士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光辉历程,对于促进当地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山西和绥远抗日战场,与中共地方组织、山西新军和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牺盟会”等一起,分别创建了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大青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抗日根据地。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三大抗日根据地统一为大战略区晋绥革命根据地(也称晋绥边区)。其统辖范围:北起大青山、百灵庙,南至风陵渡,东至平绥铁路(今京包铁路)和同蒲铁路,西至黄河。共辖75个县(旗)市,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1940年2月,在兴县蔡家崖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名晋绥边区行政公署。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和一二〇师移驻蔡家崖,同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晋绥分局。从此,蔡家崖成为晋绥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号称“小延安”。1949年10月晋绥边区完成了历史使命,向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办理了移交手续后即行撤销,干部大部分随军南下。
晋绥边区军民在八年抗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数字显示,八年中一二〇师和晋绥军区部队共作战1.0114万次,毙伤日伪军10.074万人,俘虏日伪军1.8389万人。晋绥根据地民兵配合主力或单独作战1.8718万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八年抗战中,10万名晋绥儿女参军加入主力部队。八年中,晋绥军民英勇岀击,浴血奋战,付岀了巨大牺牲。八路军与晋绥军区部队共牺牲1.37万余人,伤3万余人。仅晋西24县被日伪军杀害的民众就达12.7428万人,被俘或失踪者达9.1656万人,损失农具137.5577万件,被抢粮食3057.5万石(近40亿公斤),损失牲畜104.994万头(只),被毀房屋、窑洞101.989万间(孔)。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晋绥军民在直接参加或支援许多战役中,继续做岀了自已应有的贡献和付岀了巨大牺牲。特別是在参加和支援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大战役中,为推翻阎锡山的反动统治,解放全山西功勋卓著,彪炳千秋。
在晋绥党政军民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许多革命遗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物,成为当今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已摆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本文不想就整个晋绥革命根据地如何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发表意见,因为范围太大了,而且原绥远大青山那一圤红色文化资源也不移了解,更不便发表看法。仅就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即今吕梁、太原、忻州、朔州、大同五个市同蒲铁路以西地区如何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晋西北红色文化的特点,一是特别重要,有的全国独一无二,如红军东征、“小延安”蔡家崖、忻口战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等;二是分散,分布在30多个县(市、区),给人们参观瞻仰带来许多不便;三是地处偏僻,交通不畅。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但仍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热线。
为了加速发展晋西北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事业,打造一流红色文化品牌,根据晋西北红色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应开辟若干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专线,并以这些专线为龙头,带动整个晋西北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笔者设想,第一批可先开辟以下三条红色文化旅游专线:
一是重走1936年红军东征路线游;
二是重温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游;
三是重走1948年毛主席率党中央机关转战西柏坡路线游。
一、重走1936年红军东征路线游
1936年2~5月,“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叶剑英等率领下,东渡黄河,在山西东征75天。这次东征虽仅两个半月的时间,但圆满完成了预定的扩红、捐款、建立红色政权、拉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序幕等战略任务。75天中,东征军踏遍59个县,横扫半个山西,进行大小战役100多次,消灭阎锡山7个团,俘敌4000余人,繳枪4000余支、炮20余门,给阎军以沉重打击,迫使侵入陕北的晋绥军撤回山西,巩固了陕北根据地;75天中,红军扩充新兵8000多人,筹款30多万元;75天中,有20多个县建立了共产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游击区,创建了县、区、乡、村苏維埃政权、农民协会、抗日救亡委员会,为日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75天中,红军以英雄的壮举和“逼蒋抗日”的策略,促使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的态度逐渐坚定,初步开创了大西北“三位一体”联合抗日的政治局面。同时,将阎锡山逼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最终选择了抗日之路。
红军东征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拉开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序幕,吹响了全国抗战的前奏曲。不久,抗日烽火在三晋大地熊熊燃烧了起来!“重走1936年红军东征路线游”,可以重温红军东征的丰功伟绩,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旅游路线的确定,应选择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名和景点。
红军东征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名和景点集中分布在相连的石楼、中阳、交口、柳林、孝义、永和6个县,他们是:
石楼县东辛关:1936年2月23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在此登岸,进入山西。在此之前,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渡河突击队于2月20日晚8时—21日拂晓分别从石楼县贺家洼、柳林县三交镇坪上村登岸,进入山西,并首战各歼灭阎军一个营和一个连。
石楼县张家塔(塌)村:毛泽东登岸的当天率红军总部到达此村,在这里指挥了关上(中阳)、蓬门(石楼)两大战役。并连续取得大捷,攻占石楼、中阳、孝义、汾西、隰县等五县交界的重要战役枢纽地区。
柳林县三交镇(原属中阳):1936年2月23日,周恩来率领红军到达这里,发动群众,斗争地主豪神,镇圧恶霸,依靠贫下中农骨干,创建了三交党组织,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同年3月底4月初,在攻占三交的战斗中,红二十八军军长、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将军牺牲于此,使我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红军将领。现在中阳革委会旧址、周恩来三交旧居仍保存,刘志丹牺牲地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三交在解放战争中曾一度是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央后委机关驻地(后移驻临县双塔村)。
石楼县西卫村:1936年2月24日,红军总部到达这里,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会议决定,为实现预定在吕梁山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要迅速开展赤化、扩红、筹款三大任务。会后,红军分别深入各地开展工作。
交口县大麦郊(原属隰县):红军东征总指挥部设立于此。1936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此召开。会议决定,集中兵力在孝义兑九峪(今兑镇)一带重创晋军,扫清东进抗日障碍。兑九峪之战,以阎军对东征军的第一次大规模反击失败而告终。
交口县郭家掌村(原属孝义):1936年3月12日,红军总部在此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做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杨尚昆做了关于扩红的专题报告。会议决定,在蒋介石10万援军尚未到达山西之前,红军分左、中、右三路打击敌军、扩红、捐款、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率中路军(主力为红军总部机关人员)转战吕梁山区。
交口县西庄村(原属孝义):1936年3月17日,毛泽东率中路军由孝义郭家掌村转战此村。在这里帮助村民找到了一股泉水,解决了老百姓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老百姓十分感激。
交口县康城镇:毛泽东率中路军在康城一带活动20多天。在这里曾召开电台、特务团干部会议。同时听取了李克农与张学良会谈的情况汇报,决定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研究统战问题。
交口县上益干村(一说上贤村)、石口村,石楼县罗村、四江村:1936年3月20~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晋西会议”)在上益干村开始举行,接着移至石楼罗村、四江村等地召开,最后在交口康城村结朿,历时8天。会议决定,由周恩来为全权代表,立即偕李克农到延安与张学良做进一步的谈判。会议批准了王世英与杨虎城达成的四项协议,并决定由王炳南作为中共代表,继续进行杨虎城的工作。会议还决定了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为我党和红军的重要任务,第一步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
永和县桑壁镇、上退干村:1936年4月下旬,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由石楼到达桑壁,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敌情,决定回师西渡。5月2日到达上退干,住一夜,5月3日西渡回师陕北。
重走1936年红军东征路线游,我认为,可从石楼东辛关毛泽东登岸处开始,最后在石楼县城“红军东征纪念馆”结朿,中间路线如何走,需作科学选择和合理规划。
二、重温国共合作抗战游
1937年10~11月进行的“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国共联合作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23天)和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以国共两军合作抗战的典型战例载入史册。重温“忻口战役”的历史,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党的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温国共合作抗战游,以“忻口战役”纪念地为重点,将代县太和岭口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行营旧址”、定襄西社村续范亭故居、原平市崞阳镇续范亭纪念堂纳入这条旅游线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为了加强晋北一带的防御体系,选址于雁门关下太和岭口村(西距代县城15公里)设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行营总部。1937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从太原来这里同阎锡山谈判,促成其配合抗日。在这次谈判中,商讨成立了“国民党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总动会”),续范亭任主任委员。从此扭转了山西局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抗日高潮。
续范亭,山西崞县(今原平)宏道镇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在国民军中工作,曾任国民第三军第六混成旅旅长及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1935年因痛恨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政策,在南京中山陵剖腹自杀,遇救未死。西安事变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山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战区保安司令。1939年后,在抗日根据地历任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总指挥、晋绥边区行署主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47年9月12日在山西临县病逝。中共中央追认他为正式党员。
另外,也可考虑把周边的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规划在这条旅游线内。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构筑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南、中、北3条主干道、52条支线纵横交错组成,总长5公里,是山西省现存唯一完整的现代战争时期的地道战遗址。1995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重走1948年毛主席率党中央机关转战西柏坡路线游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前方委员会领导机关,告别延安,东渡黄河,取道晋绥、晋察冀解放区,开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和叶剑英率领的中央后方委员会汇合。这是全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重走这条路线,对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和弘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次战略转移在我省的活动路线是:
3月23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在临县高家塔登岸,进入山西。
3月24日:到达临县双塔村,会见中央后委机关叶剑英、杨尚昆等。在此住两晚。
3月26日:到达晋绥边区政府驻地兴县蔡家崖,在此住10天(一说9天)。在此期间,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4月4日:到达岢岚县,住一晚。5日上午,毛主席同周恩来会见了正在召开的县、区、村三级干部会议的240多名代表,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
4月5日:下午到达神池,住一晚。当晚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接见了县委书记郑林,并根据任弼时同志提出的问题,由郑林汇报了神池的土改、整党、生产救灾等情况。
4月6日:到达代县,住一晚。当天毛主席、周恩来听取了县委书记郝德清和苏黎同志关于土改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
4月7日:下午离代县经五台山前往西柏坡途中,因雪阻,在繁峙县伯强村住两晚(伯,读“霸”音)。8日上午,毛主席、周恩来接见了伯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耿明昭、贫农团长耿祥明和村财政委员李生密等,和他们进行了亲切谈话,听取了土改工作情况汇报。同日,在伯强发岀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了我党城市政策的九条指示。因该电报内容不但适用于洛阳,也基本上适用于一切新解放的城市,故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其他地区的领导同志。
4月9日:到达五台山,在塔院寺路居一晚。10日上午,毛主席、周副主席分别由当地干部陪同,视察了五台山寺庙文物。下午,毛主席一行离开五台山经河北阜平前往平山县西柏坡。
“文化大革命”中,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在兴县蔡家崖、岢岚、神池、代县城内、繁峙伯强、五台山塔院寺利用当年的路居旧址建立了六个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并拨专款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保护和陈列布展,对观众开放。现在这些纪念馆仍保留并继续对外开放。
重走1948年毛主席率党中央机关转战西柏坡路线游,可从毛主席登岸处临县高家塔或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始,先参观纪念馆,了解晋绥边区的奋斗历史,然后沿着毛主席当年走过的路线,到西柏坡结束。
上述三条旅游线,均属拟新开辟的晋西北红色文化旅游专线,如认为有开发价值,並且前景可观,则需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请各有关部门参加召开论证会,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论政并报相应政府部门批准后,开始实施建设计划,包括景点、道路、服务接待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杨子荣,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联系电话:0351-2021378
编辑:郝洪振